公务员、选调生、事业单位、教师招聘等公职考试资讯服务平台
“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、亲自给父母做饭、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……”近日,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、全国老龄办、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“24孝”行动标准。有人认为,这样的标准很有意义;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标准太不现实,有些标准很难做到。请谈谈你对新版“24孝”的看法。
【参考答案】
新版“24孝”行动标准,在挖掘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础上,针对当前子女与父母关系现状,对孝文化进行了全新的诠释,赋予“孝”全新的时代内涵。在我看来,新版“24孝”行动标准,包含着鲜活的时代元素,充满了人文关怀,并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。这一标准的发布,有利于倡导子女更好地孝敬父母,有利于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,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。
针对新版“24孝”有人质疑,这样的标准太不现实,有些标准很难做到。这种质疑确实有一定道理,部分子女由于工作的压力和空间的限制,想要全部做到“24孝”有一定的难度。不过我认为,新版“24孝”与其说是一种标准不如说是一种呼吁和提倡,它提供的只是一种参考和指导,并不要求大家每一项标准都要做到。新版“24孝”的目的在于呼吁全社会关爱自己的父母,引导大家要尊老爱老,倡导公众对父母的孝心。很多子女在看到新版“24孝”之后,开始反思自己赡养父母是否尽心尽力,很多人表示将来要花更多的时间陪陪父母,这说明此标准已经取得了成效。
作为子女,我们应当正确理解新版“24孝”出台的目的,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尽可能达到上述标准,对于因客观原因难以做到的标准,也没必要强求。同时我们不能拘泥于新版“24孝”,我们还要主动了解父母在这24条标准之外还有哪些需求,找到自己尽孝的最佳方式。
在积极倡导孝心的同时,国家和社会也需要在制度上做出相应改革,为子女行孝创造条件。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“孝子基金”,在法定假期之外安排一些“爱心休假”,为“尽孝”提供政策支持和时间保障;单位可以组织员工与父母外出旅行,对于员工履行孝心也应该在时间和金钱上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。让老人能够在子女的陪伴之下安度晚年,尽享天伦之乐。
皖公网安备3401040270376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