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试备考:一些信息真假难辨

  央视网站曾进行过一次“网络媒体社会责任网民调查”,当问及“您认为中国网络媒体哪些方面急需改善时?”,排在首位的就是“一些信息真假难辨”。有人说,当网络谣言现身时,应该以追求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为先,社会效益、社会责任次之。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
  【参考答案】

  俗话说,“妖言惑众”,把网络谣言形容成“毒瘤”甚至“毒品”毫不为过。它混淆视听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、危害公共利益,若任其发展,小可导致人心不安,大则引起社会动荡。

  互联网的可信度是一种网络商品,它最宝贵,也最难确定。当今社会,价值文化多元、利益诉求多样化。一些人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,利用网络的虚幻和与现实的错差,迎合公众猎奇心理,恶意制造谣言,或者在其中兴风作浪,以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。也有一些人,热衷于充当“意见领袖”,为了引起舆论关注而刻意杜撰、传播爆炸性的网络谣言,以吸引眼球,赚取点击率。还有一些人,有典型的看客心态,或者本身就唯恐天下不乱,在谣言中推波助澜。

  按照传播学理论,公共信息的正常渠道如果闭塞,就会成为网络谣言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。在信息渠道多元化的时代,如何有效地禁谣、治谣,如何适应和应对网络时代信息快速传播的挑战,提高政府在信息化条件下的执政能力,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。这要求政府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,增强政务公开的及时性,提高公开内容的真实性。同时,媒体还要承担起及时澄清事实的责任,要畅通“常态化”的信息反映通道,及时把信息、真相告诉民众,不能片面地求奇、求新,更不能帮谣言“转正”。

  禁谣、治谣,是道“综合考题”。“应试者”不只是互联网的管理者,也不仅包括政府及相关部门,更多地还在于最广大的网民。权利和义务永远是相伴相生的,互联网绝不是“真空地带”,任何互联网的运营者和使用者,既有使用和参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权利,也有遵守互联网有关法律法规、维护网络环境的法定义务。

本站重点推荐>>>公考笔试面试体验课
本文链接:www.ahpta.com.cn/beikao/1956.html;本站拥有强大的搜索功能,请至网页顶部点击“放大镜”按钮使用,但只能匹配搜索标题哦!如果对应的文章中有您要找的内容,请继续按CTRL+F键进一步搜索!